擊破4個投資迷思,令您再沒有「拒絕投資」的理由
「理財」兩個字,可能是最常在耳邊出現的字眼之一。不過,聽的人多,懂的人原來不多。其實每10個人之中,就有6個認為缺乏理財知識使他們不能達致理財目標。
於《2018年新晉富裕人士研究》中,來自11個國家的過半數(52%)受訪者表示他們距離達致首個理財目標「很遠」或「稍遠」。後果?就是令他們放棄為子女設立教育基金或開展個人事業。
後果如此深遠,為何大家還是不願意學習投資,補充理財知識?原因竟然是一個「難」字。讓我們列舉4個最常聽到的「不投資理由」,也許您也會找到自己的身影。
第一難:風險太高
朋友拒絕投資的一句,總是:「風險太高,不了!」
可是他錯了。
因為投資的確「存在風險」,但不一定「風險太高」。
沒有風險而獲利,不可能。
但以低風險的方法,令自己的儲蓄能較穩建地滾存,卻是存在的,而且這類投資工具非常之多。
對於保守的投資者而言,他們可以選擇儲蓄保障計劃,有些儲蓄保障計劃甚至有回報保證。
如果您細思之下,覺得自己還可以承擔多一些風險,可以考慮基金投資,因為基金產品會投資於廣泛資產種類,較投資單一股票更有效地分散風險,是個不錯的起步點。
第二難:投資沉悶
又有人說:「看見數字就想睡…」
筆者也認同,投資不是遊戲,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其中。
但還記得小時候,即使您覺得數學沉悶,但父母還是鼓勵您鑽研嗎?
原因很簡單,有些事學懂了,終生受用。數學是這樣,理財也一樣。
雖然萬事起頭難,但多數越用越上手。理財計算工具一旦熟練,可以助您簡化計算投資回報、退休需要多少金額或需要為子女教育儲蓄多少金額的過程。
當然,即使您對「上萬字」的市場報告沒有耐性,銀行和金融機構也早就貼心地提供精簡概要。精簡概要提供市場概況,讓您更了解應該投資哪些地區和資產類別。
第三難:耗時太多
「秒秒鐘幾百萬上落」這句說法,也許令您出現錯覺。認為投資就是花費您人生大量時間去回顧投資組合。對於擁有多元化資產類別組合的投資者來說,一般每半年檢討一次便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而且您亦可以向理財顧問求助,網上聊天或面對面諮詢有助您更快獲得最新市場資訊。他們的專業意見,就能為您省去大量資料搜集的時間。
仍然不相信?那您可以考慮投資基金。基金由專業人士管理,讓您無需自行處理投資過程中的煩瑣事務,基金經理會全力為投資者們服務。
而您?自然可以將時間投放回生活之中,與摯愛共度美好時光。
第四難:對自己是否「已準備好」感到困惑
第一步,總是最難。踏出之前您的內心總會有不同問題圍繞自己,令您感到躊躇。
其實只要您能就以下問題有基本答案,您已經準備好展開投資之旅:
1)我需要多少錢才可投資?
如上文所說的基金投資,其實HK$1,000 已開始起步,只要您心目中劃分一個投資帳戶,有明確預算,就更易起步。
2)什麼是風險承受能力?
其實在您作投資選擇前,也有相關問卷,令您知道自己屬於較進取、平穩,抑或保守的投資者。
3)我應該開始投資什麼?
投資工具包羅萬有,但只要您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預算,就能輕鬆從中選擇適合您起步的投資工具。
4)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當然,這一點也很重要。如果您了解分散投資的作用,亦會持之以恆,或選擇一些本來就具分散投資功能性的投資產品(如基金產品),您的投資之路就更易邁步!
還想了解更多?請即預約和我們分享您的理財目標。
* 資料來源: 渣打 Emerging Affluent Research Studies 2018 – Climbing the Prosperity Ladder
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並不構成就任何證券或其他金融工具進行任何交易或採用任何對沖、交易或投資策略的要約、推薦或購買之要約。本文並非為任何特定的人或特定類別的人準備,不構成也不應被解釋為投資建議或投資推介。它的編制沒有考慮任何個人或類別的具體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要。在做出購買任何產品或作出投資決定前您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亦可向持牌或財務顧問就產品是否適合您尋求建議。如果您選擇不向持牌或財務顧問尋求建議,您應仔細考慮此處描述的產品或服務是否適合您。您對您的投資決定需負全部責任,包括該投資是否適合您。若提及的產品/服務不保本,您可能會損失全部或部分投資本金。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對本文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義務。投資產品並非存款或受香港存款保障計劃保障。
投資風險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價格有時會非常波動,在最壞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損失全部的投資的款項。過往的表現並非其將來表現的指引。
- 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應審慎閱讀有關銷售文件所載的條款及條件,尤其是投資政策和風險因素,以及最新之財務業績資料,並諮詢獨立的財務意見。
- 投資前投資者應考慮其本身的投資目標、投資經驗、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程度。
註:
- 本網頁並不構成對未來價格變動的任何預測。
- 投資者不應只單憑本網頁而作出投資決定。
- 本網頁未經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或香港任何監管機構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