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由於各國政策轉變、民眾價值觀,以及大型企業對永續發展的承諾,使得ESG永續發展—永續環境(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成為重要的長線投資主題。渣打銀行財富管理團隊表示:「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以發展『綠色經濟』為施政主軸,計劃透過綠色經濟投資,協助經濟轉型以提振美國的成長和競爭力。另外,舉科技巨頭蘋果為例,該公司此前已表示,計劃透過低碳產品設計、擴大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以及碳清除…等作法,在2030 年時整體公司業務、製造供應鏈和產品達到碳中和,預期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將ESG永續發展納入長期營運的規劃與承諾。」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最新出版《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介紹了許多綠色創新技術,他指出當全球焦點放在人類如果面對氣候變遷所產生的衝擊時,也顯示解決問題的機會浮現。由聯合國倡議參與的「零排放資產所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其成員管理著超過5兆美元資產,承諾到2050年將投資組合轉向溫室氣體零排放。隨著向低碳環境的結構性轉型加速,政府、企業的行動與承諾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推動大量資本重新配置,ESG因素將對實體與金融資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

價值觀與風險管理強化ESG重要性

談到ESG的重要性時,投資人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社會角色。渣打銀行財富管理投資策略部主管劉家豪分析:「永續發展價值觀透過退休基金、慈善機構及捐助基金等眾多投資人團體影響企業經營策略,而非純粹追尋回報,他們比以往更加在意對社會的影響力及責任感,傾向於選擇那些不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能帶來正面效果的投資方式,例如,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挪威財富主權基金」設有道德委員會,只要企業違反ESG原則,就不會出現在它的投資名單上,美國加州、日本等養老金機構也採取同樣的作法。」換句話說,ESG永續發展不只是企業經營策略錦上添花的行動,更可能是企業未來發展存亡的關鍵因素。劉家豪進一步表示:「風險管理則是另一項ESG的亮點,2000年初期,ESG永續投資與績效的討論逐漸萌芽。過往的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對於成長及獲利的追求目標高於對環保、勞工、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等議題的重視,使得ESG永續投資、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普世價值,難以跟投資人也很關心的報酬表現直接相關,甚至認為投入ESG行動會使經營成本提高,不利獲利表現。」不過,即使從企業獲利或者是投資報酬的角度來看,政策與產業整體情勢也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隨著環保議題受到重視,政府法令規範使得忽略ESG 永續發展的企業經營愈來愈困難,加以許多國家政策的優先順序和預算配置,正加速朝零排放的無碳能源發展,綜上所述,如何運用ESG原則來尋找產業與企業的投資線索,將是未來投資佈局決策的重要課題。

從氣候風險到投資機會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能源轉型議題,或許是投資人在政策風口下可以優先留意的ESG投資機會。能源轉型通常被稱為下一次工業革命。它指的是隨著世界經濟走向「零排放」經濟,全球經濟從以石化燃料為基礎的能源生產、分配和消費體系轉向可持續的能源來源。」劉家豪進一步補充道:「零排放經濟是指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從大氣中去除的份額取得平衡。在考慮能源轉型時,投資人通常會想到風力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電動車等電力能源驅動系統,但它包含的行業生態系統非常廣泛。例如,鋼鐵和水泥生產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7-9%,製造業和建築業的減碳壓力越來越大。」那麼,究竟哪些行業在能源轉型中面臨的風險最大?哪些行業提供了重大機遇?

四個關鍵行業──能源轉型的機遇和風險

能源轉型的風險對所有行業的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劉家豪分析:「風險主要有兩種類型: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實體風險包括由於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業務中斷和對運營和有形資產(如工廠和辦公室)的破壞。」世界各國央行警告稱,到2100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可能比預期水平下降25%,這主要是由於維持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恐造成極端的天氣事件。轉型風險指的則是在向綠色經濟轉型時出現的風險,其中一些企業可能面臨更高的經營成本,或是面臨資產大幅貶值。轉型風險導致的資產滯留預計將對所有行業造成巨大成本,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估計規模約9,000億美元,而在建築行業因周轉率低,估計在5.4兆到10.8兆美元之間。除了管理風險之外,渣打銀行財富管理團隊認為,能源轉型更在能源、運輸、建築,以及農業這四個行業帶來了投資機會。

Menu, Text, Outdoors

資料來源:渣打銀行財富管理團隊彙整,2021/3/30

什麼是ESG投資? 什麼是ESG投資?

您即將離開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網站。

您即將離開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網站。若您同意繼續請選擇「進入網站」,若不同意繼續請關閉本視窗。

提醒您!離開本行網站後,進入業者經營的網站,則不屬本行控制與負責範圍內,包括客戶隱私權保護及客戶資訊安全事項等,將由該業者自行負責。

進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