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不是口號 關乎企業生存與競爭力
產業蓬勃發展帶來對環境的汙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取得平衡;如何促使企業積極面對環境永續與社會責任?
聯合國於2015年啟動「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在在顯示出對永續發展的重視。
以歐盟為首,對環境保護的規範愈益趨嚴,接著美國,以及中國也都開始制定較嚴格的環保政策,帶動企業朝向綠能永續的方向邁進。
ESG(永續環境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投資概念於2000年左右開始提出,並且逐漸跟投資趨勢產生聯結,以永續環境 Environment為例,投資標的會先排除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
例如:退休基金、慈善機構及捐助基金等眾多投資人團體突破傳統模式,並非純粹只追求投資回報,他們在意投資行為對社會的影響力及責任感,傾向選擇不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可以帶來正面影響的投資方式與標的。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處主管陳太齡表示,ESG投資風潮係由法人機構的投資策略方針帶動起,「政府基金與大型機構法人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選擇投資標的時不會只看投資報酬率,更會積極主動選擇符合ESG的投資標的,並要求這些企業達到環保的規範,」
因此,在機構法人選擇ESG投資的驅動下,會讓企業關注環境、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而進行調整,「以往企業視投入更多資金以符ESG規範是一項成本,事實上,愈早轉型的企業,會更有競爭力,不致被淘汰,」陳太齡分析指出。
不過,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有即早轉型以符合ESG規範的行動。
直到疫情爆發後,猶如「兵臨城下」,直接影響企業生存,讓大家意識全球經濟體實則脆弱,供應鍊因某地區封城而中斷,連帶影響全球,有企業因此倒閉。
幸運逃過一劫的企業意識到不可抗的風險,例如:突如其來的疫情、氣候變遷、環保問題等都是經營風險,唯有積極面對它,放入風險管理的考量,企業才能維持永續。
因此,陳太齡認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社會責任與治理議題獲得更多關注,加速了國際永續發展投資趨勢,ESG不再只是單純的公益口號,而是會影響企業生存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