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期因素 通膨率短中期將攀升
美國自去年2月疫情爆發後,物價指數呈現下行。今年以降,隨著疫苗施打加速,部分地區逐漸解封,及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發酵,近期經濟數據表現亮眼。與此同時,自2月以來連續數月上揚的CPI年增率,引發通膨升溫疑慮。
「受到去年同期基期較低的影響,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在今年上半年相對較高,預期至今年第3季見頂,預估美國通膨應屬於短中期現象,而非長期趨勢。」渣打銀行財富管理主管陳太齡表示。
陳太齡分析,上半年物價上漲因素,包括:歐美疫苗施打率較高,疫情不利因素降低,財政支出與消費支出的推動下,消費大增而物價上漲。先前因疫情導致國際供應鏈不順暢,面臨突如其來的需求旺盛而造成物價短期內升溫。
疫情逐漸控制後,歐美及亞洲幾個主要國家的疫苗施打按部就班,員工重新回到就業崗位,貿易瓶頸問題逐漸改善,上述問題得以緩解,物價可望回到平穩。另外,從最近幾項數據亦反映出市場不擔心通膨將持續走揚。
例如,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雖在3月突破1.75%,但在近期一度回跌至1.3%下方,顯示市場重新調整對於未來的通膨預期。此外,原物料價格走勢,也反映了通膨壓力消退的可能性,例如,國際木材期貨價格於5月創歷史新高,但6月連續幾個交易日已從高點回落4成,顯示先前的高點屬短期庫存與運輸問題,而非實質需求大幅改變。再者,可觀察的指標是油價。油價雖於下半年需求增加而上升,但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如達成協議提高原油生產量,可能讓油價升勢趨於平緩。
最後,是有關於美國就業率的問題。
陳太齡認為,美國非農失業率在6月跌破6%,但尚未回到疫情爆發之前3.5%充分就業的水準。美國政府提供失業補助預計至9月到期,屆時將驅動勞動人口於下半年積極尋求工作機會,可望解決人力市場因供給緊縮而薪資上漲的現象。
聯準會於6月會議拋出將今年通膨成長率預期從2.4%上修至3.4%,一度令市場擔憂,但同時也預估明後年美國通膨數據會回到2%的常軌,不認為通膨為長期趨勢,「未來數個月的通膨壓力很可能是曇花一現,至2022年將回到接近2%的長期平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