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為短中期現象 投資策略股優於債

揮別2020年被疫情(Covid-19)攪亂的經濟市場,今年以來,美國諸多數據顯示邁出復甦的步伐。然而,5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來到5%,創13年以來新高;市場預估6月的CPI亦逼近5%。

在復甦的腳步中,消費者物價指數超乎市場預期,引發對通膨上升的憂慮。以傳統經濟學而言,一旦通膨持續升高,為抑制貨幣,升息腳步恐不遠矣。

通膨是否來襲?升息是否提早報到?投資策略該如何調整是投資人最關切的議題。

基期因素 通膨率短中期將攀升

美國自去年2月疫情爆發後,物價指數呈現下行。今年以降,隨著疫苗施打加速,部分地區逐漸解封,及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發酵,近期經濟數據表現亮眼。與此同時,自2月以來連續數月上揚的CPI年增率,引發通膨升溫疑慮。

「受到去年同期基期較低的影響,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在今年上半年相對較高,預期至今年第3季見頂,預估美國通膨應屬於短中期現象,而非長期趨勢。」渣打銀行財富管理主管陳太齡表示。

陳太齡分析,上半年物價上漲因素,包括:歐美疫苗施打率較高,疫情不利因素降低,財政支出與消費支出的推動下,消費大增而物價上漲。先前因疫情導致國際供應鏈不順暢,面臨突如其來的需求旺盛而造成物價短期內升溫。
疫情逐漸控制後,歐美及亞洲幾個主要國家的疫苗施打按部就班,員工重新回到就業崗位,貿易瓶頸問題逐漸改善,上述問題得以緩解,物價可望回到平穩。另外,從最近幾項數據亦反映出市場不擔心通膨將持續走揚。

例如,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雖在3月突破1.75%,但在近期一度回跌至1.3%下方,顯示市場重新調整對於未來的通膨預期。此外,原物料價格走勢,也反映了通膨壓力消退的可能性,例如,國際木材期貨價格於5月創歷史新高,但6月連續幾個交易日已從高點回落4成,顯示先前的高點屬短期庫存與運輸問題,而非實質需求大幅改變。再者,可觀察的指標是油價。油價雖於下半年需求增加而上升,但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如達成協議提高原油生產量,可能讓油價升勢趨於平緩。

最後,是有關於美國就業率的問題。

陳太齡認為,美國非農失業率在6月跌破6%,但尚未回到疫情爆發之前3.5%充分就業的水準。美國政府提供失業補助預計至9月到期,屆時將驅動勞動人口於下半年積極尋求工作機會,可望解決人力市場因供給緊縮而薪資上漲的現象。

聯準會於6月會議拋出將今年通膨成長率預期從2.4%上修至3.4%,一度令市場擔憂,但同時也預估明後年美國通膨數據會回到2%的常軌,不認為通膨為長期趨勢,「未來數個月的通膨壓力很可能是曇花一現,至2022年將回到接近2%的長期平均水準。」

2023年前維持低利?視景氣是否穩定成長

再來看利率問題。

美國基準利率處於0%至0.25%區間的低利率,聯準會於3月會議中預期2023年前將不升息,但在3個月後的會議,釋放出可能在2023年底前升息的訊息。

聯準會理事華勒(Christopher Waller)更於近期拋出,如失業率大幅下降,或通膨持續在高水準,有可能在2022年底升息。

聯準會是否提前縮表,收回市場過剩資金。

陳太齡認為,雖然美國處於復甦階段,但無論失業率下降、通膨等數據,是受到基期較低的影響,「必須等到美國真正步入實質復甦的常軌上,並外溢至其他國家時,才有望讓貨幣市場回歸正常化。」

從目前許多美國經濟數據觀察,還未回到經濟面實質健康成長狀態,再加上其他國家疫情尚未穩定,因此,聯準會仍需一段時間觀察。

陳太齡進一步指出,以聯準會於2013年貨幣政策正常化的經驗來看,其調升利率前會給予市場一段時間調適,而非倉促出手,以免扼止景氣復甦的腳步。

疫情可控下 亞洲接續歐美復甦腳步

歐美相繼復甦,反觀亞洲在上半年陷入疫情泥沼,包括:印度、馬來西亞,甚至原是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於5月中旬疫情急速升溫,影響部分供應鏈。

陳太齡表示,中國去年下半年疫情獲控制後已經快速復甦,歐美今年上半年是復甦進行式,如無意外,透過歐美復甦的外溢效果,帶動亞洲國家下半年可望因經濟重啟,包括能源、材料、金融等的上漲空間。

然而,新興市場股市易受外在因素波動,像是美國通膨疑慮、歐洲復甦力道等,以及疫苗施打進度是否按步就班,牽引亞洲國家是否如期走上復甦之路。
衡諸經濟回溫,產業獲利改善等客觀因素下,通膨屬溫和可控的短中期現象,以及低利環境,陳太齡建議,今年的投資策略目前是「股優於債」,舉凡標普500指數、NASDAQ(那斯達克)、DJI(道瓊工業指數)等表現亮眼,「我們尤其看好價值型股票,像是能源、原物料、工業或金融等產業,預期隨著經濟回溫而有好的表現。」

只是,近期傳染力更強的印度Delta變種病毒已在近百國蔓延,是否為各國復甦之路投下變數?

陳太齡認為,大家毋須過度反應,英國變種病毒在年初也一度打擊投資或消費信心,但只是短期現象,「透過疫苗陸續施打,重症以及死亡率已經明顯下滑,大家漸漸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經濟持續復甦,投資信心也會相對樂觀!」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買債券?找渣打! 買債券?找渣打!

您即將離開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網站。

您即將離開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網站。若您同意繼續請選擇「進入網站」,若不同意繼續請關閉本視窗。

提醒您!離開本行網站後,進入業者經營的網站,則不屬本行控制與負責範圍內,包括客戶隱私權保護及客戶資訊安全事項等,將由該業者自行負責。

進入網站